优化校准模式的微调:锐度

发布日期:2012-03-29

在每一种优化校准模式下可供自己设置的选项有锐度(Sharpening)、饱和度(Saturation)、对比度(Contrast)、亮度(Brightness)和色相(Hue)共五项。依照尼康的说明书,这些选项的调整属于“微调”优化校准。但是你得知道,尽管是“微调”,可是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。合理地使用这些微调,能够给予照片丰富的色彩和影调控制。在下面的几节里,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些微调对画面会有怎样的影响,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微调。在这一节中,我们首先来看一看锐度的调整。

锐度所定义的实际是边缘的对比度。调高锐度,直观的感受是照片显得很锐利;锐度过低,就会感觉照片模糊不清晰。在尼康默认的优化校准模式中,锐度是唯一不同的微调设置,而锐度对于画面整体的清晰度有很大的影响,这就是我们在比较优化校准模式时要把锐度设置一致的道理。你可以在0-9的范围内来调整锐度设置。下面的示意图为你显示了100%视图下锐度设置对局部的影响。如果你直接比较设置为0和设置为9的两张图片,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锐度对画面带来的影响。不但边缘的清晰度,甚至色彩都发生了一些偏移。

优化校准模式中锐度设置对照片的影响

对于锐度,有两种极端的说法。有人认为锐化影响细节,造成人工痕迹明显,使得照片有着强烈的“数码味”;另一种意见喜欢强烈的锐化,觉得这样出的照片才“锐利”。

应该说,数码照片需要一定程度的锐化。在感光元件之前的低通滤镜会影响成像的锐度,我们需要一定的锐化来弥补这一影响。但是,锐化本身是一项对于画质有损的操作。你可能会听人说在后期处理时要最后做锐化,原因正是因为锐化会损害原有的像素。简单来说,锐化是通过对于目标像素的模糊来提高边缘锐度的。你可以想象一下,如果一条边缘两边细节很丰富,这条边就显得不突出;而如果边缘两边没有细节,这条边本身就会很突出,很锐利。这正是数码摄影中使得画面锐利的办法。理解这一点很重要。因为你必须知道,锐化是一项损害性操作,锐化对于像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可逆的,尤其是如果你使用JPEG的话。

对于锐度设置,我们没必要采取“全或无”的态度,而应该掌握一个度。锐化并不代表“人工痕迹”——其实人工痕迹又有什么关系,照片本来就是通过人工的技术和方法凝结下来的自然影像——锐化也不是数码成像的弱点,至少就目前的感光元件而言,合适的锐化是获得自然而锐利影像的必要步骤。关键是,什么是“合适的”锐化?很多人都希望有一个公式,或者一个表格来告诉你什么是“合适的”。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程式化的东西。照片是拿来给人看的。反复在电脑上放大到100%观察不同锐度设置的效果,就能给自己一个大概的概念。锐化不足的照片边缘会显得很模糊,而锐化过度的照片在边缘则会形成明显的人工伪迹,这种伪迹往往显示为一条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亮边。

在下面这组照片中,你可以看到当锐度设置为0时,叶片上的纤毛——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,说实话,我也不知道这叫什么——一片模糊,而当把锐度设置到9的时候,纤毛变得很清晰,但是在叶片和花的周围都出现了不自然的边缘。因此,在这里,我认为将锐度设置到4或者6都是合理的选择。

不同锐度设置对照片的影响

一般来说,风景照片适合高一些的锐度,人像照片适合低一些的锐度。我个人认为,在尼康的优化校准模式中,4-6之间的锐度设置是较为合理的。对于锐度的设置还需要考虑到其他条件对锐度产生的重要影响。首先,高ISO会造成噪点,尤其是在暗部更容易造成噪点,这时候就要使用低一些的锐度设置,因为锐化很可能会使得噪点更明显。其次,照片的对比度本身也会影响到整个画面的锐度。如果你使用风景校准模式,并且使用较高的对比度,那么画面本身就会显得比较锐利,这时候就可能要考虑适当降低一些锐度。再者,不同相机对锐化的要求会有细微的差异。通常来说,越是高端的相机其需要的锐度也会略高一些,而入门级相机需要的锐度会稍低一些。最后,还需要考虑你的工作流程。如果你喜欢直接出片,从来不做后期处理,那么你可以选择略高一些的锐度,比如5或者6。如果你需要在后期对照片进行进一步处理,那么理论上应该选择较低一些的锐度以给你较大的后期处理空间——但是实际上我并不推荐你这样做,主要是考虑到对焦的确认。很低的锐度参数设置会使得照片过于模糊,这样可能影响到你判断对焦是否准确,以及抖动是否影响到画面的清晰度。因此,如果你常常需要后期处理,那么我的建议是:拍摄RAW,在优化校准中将锐度调整到5或者6。锐度调整对RAW是无效的,但是较高的锐度可以方便你在拍摄时确认对焦。